top of page
搜尋

【陳鵬飛】三伏天灸

已更新:2021年7月4日


夏天來了,是誰告訴你的呢?喲,原來是一個個圓溜溜、綠油油的大西瓜。西瓜上面還鑲嵌著一條條深綠色的花紋,遠看像一個個深淺相互映照的地球儀。咬上一口,甜滋滋的、美絲絲,一下子讓人們的口水流到衣襟上。


西瓜果實:性味甘、寒、無毒。有清暑、瀉火、泄熱等功效

脾胃比較虛寒的人,應避免猛吃西瓜,容易引起腹瀉。


炎热的夏天可有冰涼的西瓜搭配。但你可能從沒想到炎熱的天氣還可以搭配「天灸」。 「天灸」背後原來大有學問,竟然根「天人相應」、「冬病夏治」理論!


「天人相應」

天地、四時、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,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。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,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,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。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。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,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。

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,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。《靈樞.本神》指出:「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,如是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」。

「天人相應」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。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,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,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。


「冬病夏治」

中醫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冬病夏治」的理論認為自然界的規律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,所以人也應順應自然春養生、夏養長、秋養收、冬養藏。 「冬病」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,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,又值冬季陰盛陽衰,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,哮喘、慢性泄瀉、關節冷痛、怕冷、體虛易感等反復發作或加重的疾病。

「冬病夏治」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三伏天灸,借助夏天自然界陽氣之生發,乘勢溫通散寒,達到預防及治療「冬病」的目的。


「天灸」

「天灸」療法是指在夏季最熱、陽氣最盛的時間,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一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膏藥,通過藥物和穴位刺激,達致防病治病效果的一種傳統中醫灸法。

在「三伏天」進行「天灸」,是因為「三伏天」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日子,人體皮膚腠理完全開泄,敷貼膏藥的藥力較容易滲透皮膚,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,起扶正祛邪之效,增強機體免疫力,減少及減輕冬季舊病復發。




2021的三伏天:

初伏: 7月19日 – 7月23日 中伏: 7月29日 – 8月03日 末伏: 8月09日 – 8月13日 加強: 8月19日 – 8月23日



適合天灸的情況:

- 虛寒體質人士(手腳冰冷、怕冷)

- 哮喘,鼻敏感, 慢性支氣管病;

- 素體陽虛易患感冒 ;

- 風濕痛症;

-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;

- 慢性泄瀉;

- 原發性痛經


不適合天灸的人士:

- 過敏體質

- 正值患上感冒、發燒人士;

- 孕婦;

- 兩歲以下的嬰孩;

- 皮膚有嚴重過敏、破損患處。

- 經註冊中醫診斷後認為不適合的人士


天灸療程時間

醫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,進行望聞問切後分析病情,並將藥貼貼敷在相關穴位上。


一般兒童貼敷15-20分鐘後移除,而成人貼敷1小時。根據皮膚情況以及視乎藥物調配比例,貼敷時間可調整。


天灸注意事項

由於屬非入侵性治療,一般而言,只要是由註冊中醫師進行,天灸副作用很少和十分安全。一般治療後可能出現的反應:


敷貼處一般會出現輕微發紅痕癢反應。

少數求診人會感到輕微刺痛或起小水泡。

部份人會於敷貼處出現色素沉著,一般數星期至數月後會自行消退。

天灸期間應保持清淡飲食,忌生冷、肥膩、辛辣煎炸食物,以免影響療效。貼藥當天除藥後建議1至2小時可以溫水沐浴。


120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